傳統工藝 X 現代設計 原民女力大綻放



創立時間

2011

營運型態

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附屬單位

營運項目

創立品牌「嫄」,訴求「原民傳統 X 現代設計」由部落工房產製原民工藝品,藉以促進原民婦女在地就業、提升女性經濟地位。

社會效益

目前與臺東、屏東、高雄等地約13個原民工房合作,協助原民婦女取得經濟穩定。

給想要踏入社會企業者的建議

社會企業這5年間在臺灣社會中已經激起一股討論,我覺得是可以激盪出更多火花,也讓社企間有更多美好的合作可能。早年一直在提倡企業CSR,到現在企業自己就兼具了社會關懷的價值,我想對整個商業文化都是很好的一種進步。

針對想加入這個產業的人才,我覺得需要培養自己全面性的思維,因為社企不單單是用傳統商業的KPI或業績在衡量價值了,而是需要用更多元的角度來處理問題創造產能,最後回歸到如何跟我們服務的族群看到他們的不同,並且學習與他們共同工作。

我心目中的社企已經不是站在傳統慈善的思維,上對下地去救助弱勢,而是雙方或多方共同理解跟合作共贏的局勢。

天災再劇烈,也無法折損女性為家庭、子女盡責的柔韌。八八風災後催生的「嫄」,帶動原民傳統工藝與工房婦女經濟地位的新生。

傳統工藝 X 現代設計
原民女力大綻放

走進「嫄」展示中心,食器、背包、衣飾、木家具..,每項產品都引人注目,仔細端詳,手作工藝質樸深邃、色彩美學大膽紛繁,漂亮又有質感,顛覆原民工藝風格粗獷的刻板印象。

手工羊毛圍巾觸感細緻,泰雅族染織特有的菱形織紋加上優雅配色,質感絕對可與市場同類商品比拚;結合皮質或鉤針蕾絲的月桃葉編織提籃、背包,「森林系」風格其實不必外求舶來品。

木質奶油抹刀等餐具、厚實溫潤的木餐桌、單人椅,全都以漂流木製成。漂流木樹種與木材姿態可遇不可求,每件作品都極可能「僅此一件」,無法複製;噶瑪蘭族香蕉絲是罕見工藝,從挑選香蕉樹幹與可用樹皮、剝片晾曬、分線、捻線、染色、編織,做工繁複,是值得傳承的原民技藝。

「排灣三寶」之一琉璃珠,並非全都晶亮璀璨,霧面質地的傳統琉璃珠,另有含蓄之美。

美不勝收的手製工藝品,全部來自隱身各部落的原民工房,在訴求「原民傳統 X 現代設計」的「嫄」品牌創立之前,由於工房主人普遍無法融入都會區百貨零售通路挑選產品賣相的採購流程,以及上架規則,除非工房自架網站經營電子商務,否則消費者得親自造訪原鄉才有緣驚豔。

風災阻斷部落聯外交通與生計
「嫄」誕生 灌注自立能量

長期以來,觀光客是部落工房們主要、甚至唯一的客源。然而 2009 年八八風災重創高雄、屏東、臺東,切斷聯外交通,阻絕原本絡繹的遊客,直接衝擊工房生計,過往疏於開拓市場、銷售通路封閉的風險,也一併暴露。

風災過後,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簡稱婦權會)在部落看見一群勇於面對巨變的婦女,她們以小小的工房為據點,彼此協力生產傳統工藝,努力維繫生計。

經歷風災襲擊,部落工房的處境愈發孤立,婦權會希望扮演平台角色,協助引入外部合作資源、加強行銷,並經由多元通路,讓工房產品更廣泛接觸消費者,實現「原鄉婦女在地就業」、「女性經濟地位提升」的目標,婦權會也鼓勵工房採取彈性工作型態,讓婦女可以一面工作、一面照顧子女。

這是「嫄」創立概念的萌芽,婦權會與部分原民婦女團體研議方案,後來因著參與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有機會與加拿大共同提出原鄉手工藝計畫,接著又通過申請勞委會(勞動部前身)「培力就業計畫」。匯聚了各方資源2011年,訴求結合原民傳統與現代設計為的品牌「嫄」,宣布成立。

2011成立,2013上線生產
工房婦女選擇與「永續」合作

經營能量較不足的2至3人微型工房,是「嫄」列為優先的輔導對象,但萬事起頭難,「嫄」團隊光是爭取工房婦女同意合作的前期破冰,就花費了兩年的時間。

在來自外地的「嫄」團隊出現以前,原民婦女已不乏與各種計畫合作的經驗,每次都不免要隨計畫內容調整工作方向,當運作漸上軌道,通常為期兩年、短則一年的計畫也差不多快到期了,尷尬的是,日後獨立運作所需的能力還來不及成熟,但所有資源戛然而止,一切復歸原點。

工房婦女從而發現,心力應該投注於「永續」,隨機投入短期合作恐怕消耗眾人心力。「嫄」的起點也是計畫性質,或許因此延宕合作,在計畫結束後,「嫄」仍以精簡人力持續經營品牌,終於取得願意嘗試合作的信任。

回頭檢視,工房希望確定合作是以「永續」為目標,而不是有截止期限的計畫。於是可以說這兩年溝通其實很值得,「嫄」團隊得以深入了解各工房實況、生產與設計能量、發現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進而得以及時修正營運模式,包括商品結構、生產流程、「嫄」團隊與婦女的分工等,「如果沒有這兩年,或許品牌會面臨許多措手不及的大小瓶頸。」

發現問題點1

盤點工藝能量
發現設計與生產技術不足

一次與婦權會合作提案的加拿大團隊,赴原鄉實地觀察並進行小額採購,以評估原民工藝品進口加拿大的可行性。但總結探訪所見,加拿大團隊認為產品精緻度不足,建議從改善製程來提升;琉璃珠飾品的精緻度應該具有市場潛力,但存在著報關時被歸類為珠寶、課徵較高進口稅率的風險,原本雙方都抱持期待的公平貿易議題,只好暫緩。

另一方面,證諸國際時尚產業,原民文化以獨特工藝技法、色彩美學,已經吸引龐大消費族群在日常穿戴使用,流行市場不乏熱中取材原民文化的知名設計師、擅長揉合部落傳統與時尚的原民設計師品牌,顯示原民文化具有商品化的條件,但前提是,任何傳統文化元素想要融入現代生活,都必先經設計轉化,原民文化也不例外。

加拿大團隊嚴格審視工房產品的精緻度,其實是市場運作機制的真實反映,頗值得參考。「嫄」團隊開始向通路進行商品提報時,發現採購部門並非照單全收,而是根據賣場坪效目標、推估消費者喜好來「挑貨」,因為對消費者而言,同一價格區間的同類商品,「性價比(俗稱 CP 值)」是買、不買的判準。

市場競爭毫無通融,行有餘力的公益熱心不足以支撐經營永續,「嫄」團隊面對市場機制實況,一方面必須有效補足工房欠缺的設計與生產技術能力,同時也必須把關產品賣相讓消費者渴望擁有。

發現問題點2

與商業機制的衝突與磨合

品牌既然決定在大眾化的實體通路上架,勢必得融入百貨零售業的商業機制,遵循既定遊戲規則。每季推出新品的規律,以滿足喜新厭舊的消費習性,刺激購買;商品準時上架,確保貨架琳瑯滿目,達成賣場坪效;銷售旺季來臨前,或是某項商品突然大受歡迎、搶購一空,生產線最好能配合加班趕貨。通路業績掛帥,廠商如果在約定到貨日期卻臨時開天窗,絕對令百貨賣場吃不消。

要做到每季推出新品、準時上架,意味品牌從設計、材料準備、打樣修正、產線生產到產品配送,必須環環相扣,做好長達數月作業流程的時程管理。

「嫄」為充分展現原民文化,每項產品的工藝含量都很高,月桃葉手工編織提包、琉璃珠、手織羊毛圍巾、十字繡等,無一不是手工製造,即使是以機器車縫的帆布提包,比同類商品實用的多夾層、暗袋設計,也都是耗工的細節。

借用常見的行銷語言比喻,手工製造的概念其實是「限量」生產,與機器輪班生產、可推算單位時間產能、隨市場需求機動追貨的「大量」製造,截然不同—從個人工作室到頂級精品,舉凡手工製品,通常強調「限量」與「預訂」,因為人非機器。「嫄」訴求手感工藝,需要能凸顯差異化的行銷策略與營運模式。

然而挑戰不只如此。就算克服了生產技術與產品精緻度的問題,工房無法精準估算產能、延誤出貨的情形,接踵而至。

發現問題點3

文化與價值觀的落差

即便採取「預訂」,仍然無法迴避明確交貨期限。部落生活型態與深植文化的價值觀,是影響產出結果不可忽略的重要背景。部落人際互動緊密,工房婦女依隨部落節奏安排生活,常呈現身兼多職的狀態:農作收穫時節亟需採收人力,她們會放下手邊工作,下田幫忙收成;每年一度的豐年祭,準備期大約兩個月,當工作與部落重大活動重疊,通常會被排入次要順序;而且工房並非與「嫄」獨家合作,工作時間或有重疊分割,發生延誤的機率便相對提高。

多數原住民族抱持「夠用就好」的價值觀,不取用超過今日所需,擴張欲望、竭澤而漁,是冒犯祖靈的行徑。以此對照人類因「過度」造成的環境反撲,原住民族本於需要的適可而止,的確觸動人們反思;但「嫄」團隊的當務之急,是在講求效率與時程管理的主流商業機制與原民的「足夠」價值觀間,取得平衡,以維繫與通路的合作關係。

「嫄」鼓勵工房婦女以彈性工作型態兼顧親職與經濟自立,但部落裡沒有安親班,若是家裡無法支援照顧,上半天班的國小一、二年級小朋友放學後,會直接到工房來。小朋友不受控制,隨時需要媽媽的立即回應,干擾工作在所難免;即便教育訓練現場,通常也會有 5、6 個小朋友,這時就由工作人員擔任臨時保母,好讓媽媽專心上課,由此不難想見工房婦女實際承受的責任壓力,幾乎無一時得閒。

實際運作 3 年,「嫄」團隊面對並不輕鬆的社會企業營運、族群文化尊重與磨合兩大議題,試圖找出翻轉原民婦女經濟地位的解決之道,目前雖然尚未達到損益平衡,但以團隊僅3 人的精簡規模,能讓品牌順暢運作、呈現令消費者眼睛一亮的原民工藝製品質感,已是難得的成績。由於觸及族群議題,「嫄」的社會企業之路不免繞得迂迴一些,達標的速度也要放慢。

調整模式1

補足技能缺口
培訓課程、調整分工

原民婦女也與其他多數現代女性一樣,不諳縫紉或金工,原民傳統工藝傳承因而漸漸出現斷層,「下一代」不再信手拈來,只有少數熱中探究的達人,持續發揚光大。「嫄」團隊因而特別聘請編織、金工、織布講師開設課程,培訓必備生產技能,讓婦女至少能依據設計圖樣,進行加工生產。

基於工房現況,當初設定「工房負責設計、生產,品牌團隊負責行銷、通路、尋找異業合作資源」的分工模式勢必得修正,微型工房普遍不具設計能力,由「嫄」聘請一位專屬設計師補足,擔起設計轉化、連結市場銷售的重任。如此一來,雙方分工暫時轉為品牌與代工的模式。

調整模式2

「最合適」而非「最理想」
量身規劃最佳完成度

品牌規劃商品「系列」與系列「單品」,是複雜的策略思考,成本、產能、銷量、利潤,必須面面俱到。在兼顧製作精緻度的前提下,「嫄」除了同時與生產能力成熟的達人工房合作,另外重要的對策是,根據微型工房技術水準量身規劃能達成「最佳完成度」的商品結構。

「嫄」目前主力商品為飾品、生活用品(背包、衣著、文具、家用品等),以皮質、純棉材質搭配織布、十字繡、編織、木雕等原民特色元素,異材質(皮、棉、帆布、金屬、木)烘托原民主題,畫龍點睛創造精緻感。製作技術則大量運用車縫,經過培訓的工房婦女都能輕易上手,真的忙不過來,需要部落婦女也協力時,才不會因為技術問題找不到幫手。

從展示中心所呈現的整體質感看來,顧及製程的商品結構規劃是正確的策略。作為部落工房與銷售通路間的連結平台,「嫄」團隊務實地提煉出能為兩端接受的最適商品組合,而非精銳盡出的夢幻組合,例如售價稍高的香蕉絲與部分手工木餐具、漂流木家具受限材料不易複製,這些產品雖然精緻好用,但各有銷售難題,需要留待能表達產品特色的通路環境面世。

調整模式3

修正生產策略: 少量多樣

每次將完成的新設計交給工房婦女進行製作時,除了平面設計圖,多半會附上立體的製作步驟解說,但遇到訴求實用的包款,婦女偶爾還是會反映「看不懂」細節的製作方法;這通常也意味,每個包款所需的製作工時,無法估算。

「嫄」團隊至此終於理解,許多原民品牌後來「不得不」尋求非原民製造廠協力生產的原因,但這與「嫄」促進原民婦女在地就業、提升經濟地位的本來目標牴觸,不在考慮的選項之內。為了不造成工房工作壓力、降低品牌對通路承諾跳票的風險,「嫄」團隊決定採取「少量、多樣」生產。

「少量」是指降低對個別工房產出的期待值,「多樣」則是品牌提高設計數量,同時完成5至6個系列產品設計,然後交給多個工房同步生產;雖然每個工房的產出量不多,但集合多個工房產量,就可滿足通路「每季準時上架新品」的要求,供貨的調度彈性因而提高,降低無法兌現訂單約定交貨期限的風險。

需要耐心的社會企業之路
陪伴→給予機會→賦權

Vicky 是「嫄」唯一的設計師,每季設計2至3個系列、3至5款大包、5至10款小包,工作量不算輕,但與各族婦女交流原民文化與製作方法,並讓社會大眾透過消費接觸原民文化,發揮的影響也超越一般設計工作。這是 Vicky 陪伴工房婦女多年,從近距離相處得來的深刻了解,當初願意從商業服裝品牌轉換跑道至組織氣氛截然不同的非營利組織工作,「就是因為副執行長面談時提及,做自己喜歡的工作,還可以助人」。

從現階段工房金工機具等加工設備由品牌提供,考慮營運尚未穩定,設備成本並未從工房銷售獲利中攤提、品牌通常依工房報價接受,絕少異議、配合工房工作方式調整營運模式的作法,「嫄」尚未具備、或說並不急著要求社會企業「解決問題」、「企業經營」必須考量的成本概念,暫時停留在少量補助的過渡階段,繼續朝達成經濟自立與永續獲利模式努力。

這是需要分階段耐心完成的目標,目前「嫄」團隊正透過教育訓練,灌輸婦女成本觀念,相信婦女以家庭、工作兼顧的強烈企圖心自我激勵,加上「嫄」團隊的陪伴、導入機會,假以時日,工房婦女終能實現生活、工作平衡的自給自足模式,進而帶動部落社區的改變。

積極實現的願景
從自營旗艦店到共同照顧

每個族群文化都有值得探究的博大精深,原民文化也不例外,光是排灣族琉璃珠,每一顆色彩斑斕蘊含的意義,就是有趣的門道。愈多了解,愈來帶來共鳴與尊重。

「沒有機會好好說故事給消費者聽」,是「嫄」團隊愈來愈深的焦慮。美麗的商品是最佳文化推銷員,文化同時也是一門好生意,透過故事賦予意義,商品的「值得擁有」指數立刻上揚。但在業績掛帥的銷售現實裡,無法寄望通路銷售人員願意花時間說故事,「嫄」官網雖然有完整的描述,但在缺乏大力宣傳的情況下,能夠觸及的人數也連帶受限,「嫄」團隊因而認為有必要成立品牌自營旗艦店,讓每項工藝作品說自己的故事,消費者得以理解不只是買了一個背包、圍巾或皮夾,與同類產品明顯差異化。

社會企業「嫄」成立自營店,是「企業」目標的願景,關於解決問題的「社會」層面,「嫄」團隊則希望能在隔代教養問題嚴重的部落,建立共同照顧機制,讓部落孩童得到更周全的成長養分,在三餐無虞的「養」之外,注入目前較欠缺的「育」,為孩子提供寓教於樂的課後生活,真正減輕部落婦女工作、家庭兩頭燒的責任重擔。

「嫄」品牌創立,從一場破壞劇烈的天災萌芽,可依憑資源有限,卻以樂觀信心克服困難,踏出第一步。「嫄」團隊自我定位為原民婦女的夥伴,抱持相互學習的態度,既開放又謙虛,這其實才是原民工藝「嫄」最重要的品牌精神與社會企業 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