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市居家照顧服務合作社
媒合二度就業婦女,投入社區照護

臺中市居家照顧服務合作社



創立時間

2008

營運型態

合作社

營運項目

以合作社模式,媒合照護人力,提供居家和社區型照護服務,編織縝密的長照網絡,並以合作社的經營模式,與社員共同經營,享均等的管理權。

社會效益

為二度就業的中高齡婦女提供工作機會,媒合長照人力需求,提供居家形看護與社區型日照中心等服務。

晌午時分剛過,平靜的臺中市巷弄間傳來陣陣卡拉OK歌聲。由臺中市居家照顧服務合作社主辦的社區型日照中心,許多長輩正圍繞著伴唱機,排隊等唱歌。

合作社理事主席黃國達說:「每天下午音樂一開,長輩們就會自動靠攏,這是日照中心最熱門的午間休閒活動。」

邁入高齡化
長照成為銀髮世代的共同課題

臺灣自1993年起已達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所定義的高齡化社會,老年人口比例持續攀升。其中有部分長者喪失身體或心智功能,日常生活需要長時間仰賴他人照護,需要長期照顧(簡稱長照)的人口數在整體社會中逐年提高,成為未來銀髮世代不得不面對的課題。

2016年起衛生福利部提出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俗稱長照2.0),計畫以社區為基礎,編織緊密的照護服務網。

從事相關工作長達二十年的黃國達說,長照工作的困難處在於,每一位長者、家戶個案到社區需求不盡相同,讓長照服務很難標準化。加上近年來外籍看護比例提高,語言不通、文化差異、訓練不一等問題,又加深照護工作的複雜性。

以臺中市居家照顧服務合作社主辦的社區型日照中心來說,34位被照顧的長輩各有各的成長背景與生活習慣,有人說日語、臺語、國語、廣東話、還有上海話,每日晨間要聚在一起共同照護,對長者和照護員來說,都是一大挑戰。

2008年,黃國達眼見當時長照人力持續短缺,同時又有許多期望二度就業的中年婦女。她們在維持家庭之餘,也希望趁空閑時間出來工作。如果將這群可配合彈性工時,媒合長照家庭,就可以創造高齡婦女的就業機會,達到雙贏。 因此,黃國達偕同多位志同道合的同伴,成立臺中市居家照顧服務合作社,以「為每一位被照顧者,找到妥善的照顧員」為初衷,推動社區和居家型的長照服務。

媒合二度就業婦女
補足照護人力

成立合作社的好處在於社員可以共同對外承攬工作,「打團體戰,減少個體經營的中間剝削。」同時,社內獲取的行政費收益,除提撥必要的管理費和公益基金外,有餘合作社會全數按工作量退還給社員。換句話說,人人都是老闆,擁有均等的管理權;當照護工作發生糾紛時,合作社出面共同爭取,同時確保被照護家庭的服務品質與權利。至今入社會員已突破百人,服務範圍更擴大到整個台灣地區,每年服務約二萬人次。

每一位照顧服務員入社後,先由合作社服務主任初步訪談,了解可工作的時段、地點與基礎照護知識等,再將社員分組養生照護職前訓練,考核及格後由服務主任依客戶需求媒合看護照顧工作。照護細節需高度彈性與客製化,仰賴服務主任定期追蹤、探訪與關心,才可以確保合作社整體的服務品質。

維繫日常生活的同時
當家人喘口氣的出口

每天居家照護工作最重要的是要維持被照顧者的日常生活,這些繁瑣又必須的工作,需要有人時時陪伴鼓勵。合作社一方面幫忙家人分擔長時間的照護壓力,二方面也傳遞養生照護知識。尤其當家族成員中有人失智或失能時,許多子女都會十分不忍,而造成整個家庭後續更大的身、心、靈打擊。當合作社成員介入協助,給家人專業支持,適時喘口氣,也變成紓解壓力的出口。

除了居家照護外,可自理生活的長輩們,則提供社區型的日間服務中心,讓長輩們聚集在一起,相互陪伴、共同用餐,並由社工、復健師、照顧員帶動休閒娛樂,讓長輩們維繫日常生活,同時提升生命品質。每天傍晚再一同搭乘交通車,返家享受天倫之樂。

為了補足整個長照制度的服務網絡,合作社從家戶到社區,積極用社會共同的力量,來分擔銀髮照護工作。

這份工作雖然辛苦,但從事二十年的黃國達從沒有想過要放棄。他說:「做這份工作,離死亡很近。往往有長輩在日照中心前一刻還十分健朗,下一刻就突然撒手人寰」。生死的無常,讓黃國達深有感觸,如能妥善陪伴這群長輩們走完人生的最後一哩路,就是這份工作最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