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社企
為心智障礙者建構友善職場

第一清潔社會企業有限公司



創立時間

2011年2月(公司登記時間:2015年1月)

營運型態

基金會下的獨立公司

商業模式

承接公部門或大型企業的清潔工作,以弱勢族群搭配身 心障礙者的方式,進行清潔服務,同時也提供職前、職 業訓練。

社會效益

幫助與支持心智障礙青年的生活自主,建構友善職場環境,解決心智障礙青年適應不良或職業倦怠等問題。以2015年的統計數據來看,截至年底,標案量共47 案,總員工數達539人,其中包含86 位身心障礙者,440位弱勢婦女、中高齡及其他弱勢就業族群。

給想要踏入社會企業者的建議

社會企業家不只要有理想,更要有能力和決心、骨氣。要清楚市場、認知環境及自己的優劣勢、明確的策略等,最重要的,要堅持合法營運,在擔起社會責任的同時,別忘了身為企業本身的商業責任。另外,我們應區隔非營利機構不以營利為目的之小範圍商業行為,其無論是人才配置與組織目標都與企業迥異,應就其目標與需求給予支持,兩者應在不同的領域中獲得社會大眾的支持與認同, 一起讓臺灣成為更多元友善的福祉社會。

1980 年代初期,臺灣的啟智教育一片荒蕪,這也意味著一旦家庭中出現了中重度心智障礙的孩子,就會被貼上「沒有學習能力」的標籤,沒有法定受教權,社區居民甚至會與他們保持遠遠的距離、拒絕共用資源。就在許多徬徨無助的父母背著心智障礙的孩子不知何去何從之際,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的成立,為這些家庭帶來曙光。

社會運動的先驅柴松林先生,與賴美智、張培士和曹愛蘭等3 位在國外學特殊教育、回國於大學任教的老師,認為「每一個生命都是平等的,心智障礙的孩子應得到該有的尊重和受教育的機會。」因而創立了「第一兒童發展中心」,將所學的特殊教育知能,貫徹應用於教育中重度心智障礙的孩子,這也是後來「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的濫觴。

有許多心智障礙者在第一基金會這個園地開口說出第一句話、邁出第一步路、找到第一份工作、領到第一份薪水。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副執行長陳育欣說:「當孩子跨過可參與工作生產的門檻後,他們從社會的被照顧者,成為生產力的供應者。最重要的是,整個家庭將因而轉變。而我們最珍貴的是,孩子的眼神從無助的茫然到堅定的自信。」

成立第一清潔社會企業
讓身心障礙者正常步入職場

第一社企主要承接公部門清潔標案,直接雇用身心障礙者成為員工,配搭一般中高齡就業者、原住民、特殊境遇婦女等弱勢就業族群,以「協作」的工作模式,讓大家各展所長,共同完成所接案的清潔任務。他們併肩在職場上工作,受勞動基準法保障,成為真正的勞工,也從依賴者的角色成為家庭的經濟支柱。第一社企經理方偉平表示,除了可以讓他們在友善的工作職場中獲得尊重與成長,「最重要的是,這群身心障礙者賺取的是與一般人一樣的薪資。

誰說沒有競爭力?
憨兒也有好「薪」情

「我們直接跟企業競爭,拿的是標案、而不是愛心捐款或補助。」在這個職場中,包括他們自己,沒有人認為他們的薪資來自於社會「愛心補貼式」的酬勞。第一的員工,無論是否為身心障礙、是否為社會弱勢,都是辛勤工作、努力學習所累積來的應得薪資。

在立法院工作的阿亮(化名),他雖然是一個多重障礙重度者,但是他很善於觀察別人的行為,例如他會觀察到所負責清潔的環境,人們習慣在哪些時間會去哪邊抽煙、哪些地方容易出現煙屁股,或是有些訪客會將垃圾、塑膠袋等放置在較不為人知的角落,他就會遠遠的觀察,等人離開之後,第一時間馬上清理,讓環境隨時維持在最佳狀況,又不會造成別人的尷尬。

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副執行長陳育欣說,通常身心障礙者在工作中會發展出自己不同的特性,尤其當他在一個所負責的小區域中得到肯定或找到自己的舞臺,就會變得更有自信、表現得更積極。

社會企業挑戰一般企業 決勝點1

奉公守法
讓弱勢變優勢

一般社福機構的轉型困境,在於難以依照勞基法給予員工最低工資以上的福利,但是第一社企自成立以來,包含身心障礙者在內所有的員工,均是以優於勞基法的條件核定薪資福利,甚至還規劃了多項員工支持方案,針對員工及其家庭的特殊需求給予協助。第一社企認為「正因為我們是社會企業,我們除了要達到一般企業的要求,甚至應該要更好。」

「當我們奉公守法、不計成本去做時,我們反而將原本的『弱勢』轉為『優勢』。」這些守法的表現,除了不雇用非法勞工外,也表現在為所有員工投保、保障工資、合法繳稅、工安預防等。「雖然因為守法,成本變得較高,然而, 臺灣的環境對企業正直的要求越來越高,守法也能夠變成是一種企業優勢。」陳育欣和方偉平都認為「從永續發展的眼光來看,做對的事遠比賺錢更重要」。

社會企業挑戰一般企業 決勝點2

建立SOP
比商業還專業

方偉平善於利用管理,讓企業內每個人都能做專業分工、互相配合,在專業上依不同的身心障礙類別訂定SOP流程,從清潔區域分配、選用何種清潔用品、採用哪種清潔方式、工具如何擺放及歸位等等細節都考慮到,也讓身心障礙員工在有教保背景的站長帶領下,不斷接受訓練、熟悉這些SOP 步驟。

「雖然我們可能會花費更多的成本,但從長遠來看,這樣的付出是值得的。」方偉平細數著心智障礙員工的專業成長「藏在細節裡」,這些身心障礙員工對於細節的執著,已經成為第一社企提供清潔服務的「專業優勢」,也成為與同業的競爭的軟實力。

社會企業挑戰一般企業 決勝點3

專業經理人領導
完全掌握客源

為了爭取更多身心障礙者的工作機會,我們的服務十分主動、且熱忱,就像餐飲服務業一樣,我們十分在乎業主對我們的服務滿意度,會對各個部門作滿意度調查。

專業經理人的管理,再加上有效運用數據和資料,「目前十幾個管理幹部就能管理第一社企500 多名員工,完成40 幾個標案;這樣的效率,可能其他同類型、大規模的企業都不一定做得比他們好。」方偉平舉例只要帶著手機出門,就等於帶著所有的文件與整個團隊的成果出去,「因為透過雲端,就能讓對方看到第一社企的成果。

社會企業挑戰一般企業 決勝點4

具忠誠度與熱忱的人力

身心障礙者的訓練和教導,不比一般人; 需要加倍再加倍、甚至再加倍的耐心和方式, 指導他們完成一個完整的動作,可能就需要好幾個禮拜、幾個月的時間。因此,身心障礙員工在第一線擔任清潔服務的背後,有著一群專業團隊,幫忙絞盡腦汁擬定標案企畫、研究SOP 流程和細節內容,並實地進行訓練與輔助,讓身心障礙員工順利完成清潔工作。「團結性強又有默契的teamwork 才能讓事半更功倍。」

內部溝通也是第一社企凝聚內部力量, 讓弱勢轉為優勢的關鍵。透過溝通與實質的協助,讓非障礙員工配合專業的職務設計,並主動成為身心障礙者的職場自然支持者,是實務上讓人力資源運用極大化,進而創造高品質服務的關鍵。雖然偶而也會有質疑工作量的分配或薪資公平性的同仁,然而在看到第一社企主動給予所有員工,超過一般企業所能承擔之額外的溫馨協助後,大部分員工都能夠體會第一社企照顧所有員工的心,放下成見,努力促成良性的循環。

下一階段的規劃

讓身心障礙員工在第一退休

隨著多扶接送的事業發展愈加成熟穩健,許佐夫也在思考:只有身心障礙者(輪椅使用者)才需要多扶的無障礙接送嗎?臺灣面對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對於老年人或行動不便者的服務卻還只是停留在「濟助弱勢族群」的狀態,對於孕、幼、老、輪的無障礙環境似乎做得還不夠,他由於第一社企的「業績」不是營業額,而是照顧多少弱勢就業者、照顧的品質如何,因此,評估接案也就變成另一種專業。譬如規模及環境對身心障礙者不友善、標案內容對員工的照顧不足等關鍵項目,都必須在投標前清楚評估判斷,絕不冒然出手等,與競爭對手以利潤為目標大相逕庭。

陳育欣認為,「社會企業是一個很榮耀而沉重的責任,也是一個充滿喜樂的擔負。」

它應該要啟動社會資源一個善的循環,以創意跨過企業與非營利組織間的高牆,讓善的本身就是由善的過程來產生。

第一社企除了要讓身心障礙員工跨過重重障礙、穩定就業,甚至快樂退休,更期待更多的企業能夠看到身心障礙員工的優勢、願意照顧他們的特殊需求。相信經過好的設計規劃,身心障礙員工也能夠成為企業強大的競爭力;只要企業能夠給予合理的支持與保障, 身心障礙員工應可以在友善職場中從「一」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