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烈食物銀行
許孩子一個不挨餓的希望

社團法人中華安得烈慈善協會



創立時間

2011

營運型態

非營利組織

營運項目

企業或民眾捐款、募集物資(食物為主),採購或分類各類物資,重新裝箱、配置成適合學齡兒童食用「膳糧食物包」,每月初配送給15歲以下的清寒弱勢學童,並在每季重新檢視救助名單,透過志工或社工師實地探訪弱勢家庭。

社會效益

「安得烈食物銀行」計劃在北、中、南都設有物資集散倉庫,可參訪物資集散點,與志工們一同整理、盤點、包裝「膳糧食物包」,接下愛心的下一棒,把愛和溫暖透過雙手傳遞出去。

讓我們許弱勢家庭的孩子們
一個不挨餓的希望

內政部統計,2011年底臺灣貧窮家庭超過12萬9千戶、戶內人口數超過27萬人,不管是低收入、失業、遭逢意外事故、單親,又或者是隔代教養等問題,各種問題侵蝕弱勢家庭的孩子們,讓他們無力負擔最基礎的生活開銷,甚至連三餐都難以溫飽。

在臺灣社會中,有越來越多的非營利組織或社會企業關注弱勢家庭的問題。2011年成立的安得烈慈善協會將關注目光放在弱勢家庭的15歲以下小朋友身上,以幫助貧困學齡兒童的一日三餐為目標,首創「安得烈食物銀行」計畫。他們向社會大眾公開募集物資或資金,將各種方便食用且適合長期保存的食物打包、裝箱成「膳糧食物包」,解決這些破窘家庭最基本的食物需求。

不比富裕
傳遞幸福的分享精神

安得烈食物銀行計畫鎖定15歲以下的清寒弱勢學童,以食物資助為主,每個月將食物包寄往需要幫助的小朋友家中。遠至離島、高至山區偏遠的小學,仰賴社會的捐助、人力志工和貨運司機,一箱箱的愛心食材才得以上路,送達每一位需要援助學童的家中。

2011年成立之初,食物包計畫僅援助上百名學童,經過六年時間的累積與茁壯,2017年統計,安得烈援助的學童已成長至每月超過5000名。

妥善管理物資
包裝各方愛心

走訪安得烈位於新北市新莊區的總部,可以發現物資保存的倉庫,宛若一家小型量販店,各種食材整齊堆疊、依次分類,志工群們穿梭其中,有秩序地將紙箱一字排開,再依序放進各種食材,然後包裝出貨。

2016年前國防部發言人羅紹和加入安得烈擔任執行長一職,再為食物銀行計畫打了一劑強心針。

談到物資的整理,羅紹和堅定語氣,「軍隊就是講求紀律和效率。」他能做的就是把過去軍隊協助災難救援的精神與態度,落實到食物銀行計畫裡。

羅紹和說,考量到許多學齡孩童不方便自炊的困境,與其提供短期新鮮可食用的蔬菜水果,方面食用的餅乾和罐頭反而才能提供真正長遠的幫助。

而易保存的食材也絕非營養不良的加工食品,協會志工在補充物資時時,除了以方便食用、長期保存為食品選擇的大方向原則外,也會追求食材的均衡與安全。因此打開食物包,就好像驚喜包一樣,每個月隨著捐贈的物資不同,食材也會跟著改變。

「有的時候光是同一家廠商捐贈的玉米濃湯包,口味就有數十種」,為了清楚記錄物資的流入與流出,每一份食物包前都會貼上識別標籤,讓志工們一看就知道內容物是什麼。

考慮到每一位弱勢小朋友的心靈,不要讓他們有「總是只能吃即期品」的負面想法,一方面可以減少接觸過期食品的風險,2017年起,安得烈提高捐助物資的食用期限標準,將保存期限從三個月拉長到六個月。保存期限只剩六個月以下的捐贈物資,安得烈與其他食物銀行合作,捐贈給適合立即食用的相關單位或團體組織,將食物再分享出去。

近年來,安得烈還推出「嬰兒食物包」,裡面設計了奶粉、尿布、濕紙巾等一歲以下嬰幼兒適用物資,稍稍補貼這些有小小孩弱勢家庭的生活開銷。

每季回頭檢視
讓善意「正向循環」

每一季,安得烈都會重新檢視受助孩童的家庭狀況,透過志工或社工師的親自探訪,實地了解弱勢家庭的狀況。如果受助家庭的狀況已經好轉,就可以釋出名額給更需要的孩童,達到慈善救助的正向循環,而有需要幫助的家庭,也可以再透過政府單位、教會、慈善機構、學校、鄰里長等單位的轉介,納入安得烈食物包救助名單中。

食物包不只需要捐贈物資,也需要妥善的倉儲空間。協會目前營運資金均仰賴民間捐款,還沒辦法達到社會企業所追求的「自營收入」目標,但仰賴協會內成員的不斷推廣,食物包救助理念也逐漸獲得民眾支持,至今才得以維持營運不中斷。羅紹和說救助的意義不在金額的多寡,也不在人數的高低,而在「分享」食物的本質,唯有捨棄獨佔幸福的想法,轉身把愛不斷分享出去,在每一位弱勢小朋友的身上,就有機會看到更多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