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社企
為心智障礙者建構友善職場

第一清潔社會企業有限公司

創立時間

2011 年2 月 (公司登記時間 2015 年1 月)

營運型態

基金會下的獨立公司

營運項目

承接公部門或大型企業的清潔工作,以弱勢族群搭配身心障礙者的方式,進行清潔服務,同時也提供職前、職業訓練。

社會效益

幫助與支持心智障礙青年的生活自主,建構友善職場環境,解決心智障礙青年適應不良或職業倦怠等問題。以2015 年的統計數據來看,截至年底,標案量共47 案,總員工數達539 人,其中包含86 位身心障礙者,440 位弱勢婦女、中高齡及其他弱勢就業族群。

給想要踏入社會企業者的建議

“社會企業家不只要有理想,更要有能力和決心、骨氣”

要清楚市場、認知環境及自己的優劣勢、明確的策略等,最重要的,要堅持合法營運,在擔起社會責任的同時,別忘了身為企業本身的商業責任。另外,我們應區隔非營利機構不以營利為目的之小範圍商業行為,其無論是人才配置與組織目標都與企業迥異,應就其目標與需求給予支持,兩者應在不同的領域中獲得社會大眾的支持與認同, 一起讓臺灣成為更多元友善的福祉社會。

1980 年代初期,臺灣的啟智教育一片荒蕪,這也意味著一旦家庭中出現了中重度心智障礙的孩子,就會被貼上「沒有學習能力」的標籤,沒有法定受教權,社區居民甚至會與他們保持遠遠的距離、拒絕共用資源。就在許多徬徨無助的父母背著心智障礙的孩子不知何去何從之際,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的成立,為這些家庭帶來曙光。

社會運動的先驅柴松林先生,與賴美智、張培士和曹愛蘭等3 位在國外學特殊教育、回國於大學任教的老師,認為「每一個生命都是平等的,心智障礙的孩子應得到該有的尊重和受教育的機會。」因而創立了「第一兒童發展中心」,將所學的特殊教育知能,貫徹應用於教育中重度心智障礙的孩子,這也是後來「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的濫觴。

有許多心智障礙者在第一基金會這個園地開口說出第一句話、邁出第一步路、找到第一份工作、領到第一份薪水。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副執行長陳育欣說:「當孩子跨過可參與工作生產的門檻後,他們從社會的被照顧者,成為生產力的供應者。最重要的是,整個家庭將因而轉變。而我們最珍貴的是,孩子的眼神從無助的茫然到堅定的自信。」

誰說沒有競爭力?
憨兒也有好「薪」情

1980 年代初期,臺灣的啟智教育一片荒蕪,這也意味著一旦家庭中出現了中重度心智障礙的孩子,就會被貼上「沒有學習能力」的標籤,沒有法定受教權,社區居民甚至會與他們保持遠遠的距離、拒絕共用資源。就在許多徬徨無助的父母背著心智障礙的孩子不知何去何從之際,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的成立,為這些家庭帶來曙光。

社會運動的先驅柴松林先生,與賴美智、張培士和曹愛蘭等3 位在國外學特殊教育、回國於大學任教的老師,認為「每一個生命都是平等的,心智障礙的孩子應得到該有的尊重和受教育的機會。」因而創立了「第一兒童發展中心」,將所學的特殊教育知能,貫徹應用於教育中重度心智障礙的孩子,這也是後來「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的濫觴。

有許多心智障礙者在第一基金會這個園地開口說出第一句話、邁出第一步路、找到第一份工作、領到第一份薪水。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副執行長陳育欣說:「當孩子跨過可參與工作生產的門檻後,他們從社會的被照顧者,成為生產力的供應者。最重要的是,整個家庭將因而轉變。而我們最珍貴的是,孩子的眼神從無助的茫然到堅定的自信。」

社會企業挑戰一般企業 決勝點1

誰說沒有競爭力?
憨兒也有好「薪」情

1980 年代初期,臺灣的啟智教育一片荒蕪,這也意味著一旦家庭中出現了中重度心智障礙的孩子,就會被貼上「沒有學習能力」的標籤,沒有法定受教權,社區居民甚至會與他們保持遠遠的距離、拒絕共用資源。就在許多徬徨無助的父母背著心智障礙的孩子不知何去何從之際,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的成立,為這些家庭帶來曙光。

社會運動的先驅柴松林先生,與賴美智、張培士和曹愛蘭等3 位在國外學特殊教育、回國於大學任教的老師,認為「每一個生命都是平等的,心智障礙的孩子應得到該有的尊重和受教育的機會。」因而創立了「第一兒童發展中心」,將所學的特殊教育知能,貫徹應用於教育中重度心智障礙的孩子,這也是後來「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的濫觴。

有許多心智障礙者在第一基金會這個園地開口說出第一句話、邁出第一步路、找到第一份工作、領到第一份薪水。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副執行長陳育欣說:「當孩子跨過可參與工作生產的門檻後,他們從社會的被照顧者,成為生產力的供應者。最重要的是,整個家庭將因而轉變。而我們最珍貴的是,孩子的眼神從無助的茫然到堅定的自信。」